陕西地处中国西部黄河中游地区,是中国几何版图中心,行政区划面积20.58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954万人。陕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是中国革命的红色圣地,是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的桥头堡,黄帝陵、兵马俑、法门寺、楼观台、延安宝塔、秦岭、太白山、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四次来陕考察都到学校、都看教育,提要求,作指示,先后10次对我省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批示,为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更加凸显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党的二十大后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延安调研,其间专门到延安中学看望师生并作了重要指示,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一以贯之的关心重视,为我们办学治教提供了根本遵循。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公平和质量为主题,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统筹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类教育改革发展,砥砺奋进,全面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追赶超越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一、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全省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5296所,在校学生847.11万人,教职员工70.47万人,教育人口占了全省人口总数的近1/4。其中:幼儿园8226所,在校学生137.34万人;小学4559所,在校学生296.4万人;初中1646所,在校学生120.47万人;普通高中453所,在校学生65.17万人;中职学校223所,在校学生29.69万人;高等学校111所,在校学生198.04万人,教职工11.39万人。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在校生居全国第4位。
目前,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17%,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8%,高考录取率稳定在85%左右,有22所省级高水平示范中职学校,8所国家“双高”校(高水平职业学校、高水平专业群),13所省级“双高”校,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高校,17所高校有博士授权,27所高校有硕士授权,博士硕士授权点887个。高校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1045人,建设有21个国家级双创基地和示范高校,有55个省级农民培训学校。
(二)发展成就
1. 学前教育。通过建公办、扶民办,优化城乡办园结构,实施“学位建设年”,不断加大学位供给,解决入园难问题。截至2021年底,全省共有幼儿园8226所,比2012年增加2442所,增长42.22%。其中,公办幼儿园4375所,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53.19%,比2012年增加3003所,增长218.89%。目前,全省公办园和公办在园幼儿占比均超过5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2.65%。
2. 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就近入学,公民办同步报名、同步招生、同步录取,推行“名校+”、集团化办学,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努力实现优质均衡。全省107个县(区)全部达到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提前一年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评估验收。完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依法保障随迁子女接受平等义务教育。30万以上人口的县实现特殊教育学校全覆盖。建立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安置体系,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以县区创建优质均衡县。
3. 普通高中教育。普通高中骨干体系进一步形成,创建省级标准化高中400所,省级示范高中102所,占比分别达到88.30%、22.51%;全省107个县(区)实现省级标准化高中全覆盖,63个县(区)创建有省级示范高中。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和特色课程班进一步丰富。印发《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3+1+2”模式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完善随迁子女在陕参加高考实施细则,规范高考加分政策,合并本科二、三批次的招生,为有力推动高考综合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4. 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中职“双达标”活动,启动省级“双高计划”建设,确定13个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和92个高水平专业群。2所职业本科学校开展试点,在全国率先架起了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纵向贯通的“立交桥”,打破了我省职业教育止步于专科层次的“天花板”。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承接项目数量全国第1,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全国第5,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数量实现“五连升”。咸阳市列入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9个职教集团入选教育部示范性职教集团培育单位,3所院校入选国家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认定23家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全省职业院校累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00万人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5. 高等教育。按照“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要求,以“双一流”建设牵引学科专业建设,学校内涵发展、核心发展指标创新驱动,再上新台阶。高等院校由98所增加至111所,在校生由137.6万人增长至198.04万人,专任教师由6.3万人增长至7.5万人,高考录取率稳定在8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60%,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所需所盼。
(1)资源投入方面,高等教育总投入由2012年的360.4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627.7亿元,高等院校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达1.58万元。近五年,有17所省属公办高校征地建设新校区并陆续投入使用,新征土地1.13万亩,总投资约206亿元。3所学校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学校。近十年高校增编7500余名,近两年下达周转池使用计划1800余名,改革政策红利不断显现。
(2)内涵提升方面,8所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学校和学科总数分别居全国第4、第7,西部第1。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相关学科292个、专业659个,撤销学科111个、专业324个,优化更新的学科专业数占比近40%,实行了黑白名单制度,存量优化与增量创新“双轮驱动”。一批学科专业跻身全国前列,127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7个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进入前10%,94个学科进入ESI前1%。坚持遴选和发布教育质量工程项目、教学改革项目和“育苗”科技基金项目,以一流专家智库和示范项目引领一流学科专业发展。
(3)社会服务方面,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2021年达到178.9亿元,较2016年的87.36亿元翻了一番多,专利授权共16928件,数量增长近2倍。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数量和经费分别是十年前的24倍和41倍,在航空航天潜海、港珠澳大桥等国家重大工程中贡献了陕西高校的智慧力量。全省高校十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337万人,72.1%的毕业生扎根西部和基层。
(4)国际交流合作方面,2022年共有来自157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0余名国际学生在我省高校学习,学历生占比超70%,在陕高校参与数达到38所。五年来全省有6200余名名师访学交流,4万余名学生交流学习。高校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增加25个,各级各类学校与65个国家(地区)的800余所机构或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三)改革成果
1. “双8”成绩影响深远。我省8所本科高校、20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高校数量居全国第4,学科数量居全国第7。与第一轮相比,我省新增3个学科,占全国增量的7%,增量居全国第4;省属高校工程博士点入选3个,实现填补空白,民办学校硕士学位授权实现零突破。我省8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原定目标是“保2争3”,最终推荐的8所全部入选,入选率100%,其中4所院校整体纳入高水平建设院校,在全国排名第4,西部第1。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连年取得优异成绩,被称为全国职业教育的“陕西现象”。
2. “三个全贯通”强化立德树人。实现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师“大练兵”、心理健康教育及“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三个全学段贯通。坚持开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持续深化并全学段开展以“集中备课、集中研讨、集中展示、集中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主题活动;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线,强化课堂教学供给侧改革,大力实施“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向课堂要质量;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建立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不断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积极构建我省大中小一体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育人实效。
3. “三个课堂”坚守课堂主阵地。 在对传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着力打造“三个课堂”,即以国家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为基础要求,完成国本课程规定的学习任务,在校内教室教育教学的“第一课堂”;以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为空间阵地,在“第一课堂”之余时间用以消化“第一课堂”内容,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技术技能的“第二课堂”;以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服务设施为场所,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走出校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第三课堂”,在全省掀起了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改革浪潮。“三个课堂”以大教育理念为主导,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学生学习进步,快乐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建立师生全学段、全领域学习共同体,在学生的理解记忆、拓展应用和再现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有效衔接,促进学生发展螺旋式上升,实现教师、教育管理者、社会知识提供者和学生互动交流、熏陶感化的一体化,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实现对传统意义课堂概念的深化和变革,落实“五育并举”任务,契合五项管理、课后服务和“双减”,构建陕西省基础教育新生态,兄弟省份纷纷学习效仿。
4. “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影响全国。率先在全国提出了“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其他省份纷纷学习借鉴。该行动首先从大学课堂组织的物态和教学形态重塑,颠覆传统的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推动探索与研究式、讨论式、艺术化、互动式教育教学,在大学实践基础上逐步推进至基础教育学段,实现了大中小全学段贯通。中小学“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以中小学精品课程培育认定和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为两大载体,通过校、县、市、省四级组织和教师参与,分级培育择优树优、省级评审认定的办法,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推动课堂教学创新,也成为全省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手段。起始于我省的“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之重要载体:“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上升为国家赛事,我省在第二届全国大赛中一等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高居第1。获批有“双万计划”国家级五类“金课”288门、入选有首批全国高等教育类优秀教材18部,均居全国第5。
5. “红色筑梦之旅”形成品牌。发端于我省的“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燎原之势走向全国,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同时上升为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同期活动,成为固定赛道,为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了“陕西方案”,贡献了“陕西智慧”。连续五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赛我省总成绩位列前三。近年来,遍布全省90余所高校的两千余支“红旅”实践团队走进贫困山区和革命老区,扎根乡村振兴和扶农助农一线,创办企业500余个,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近2万个,带动就业人口14万余人,2400余名大学生回到家乡成功创业,与家乡父老携手致富。“红色之旅”活动已成为一堂集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和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有温度、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的“陕西金课”。
6. 教育教学成果奖成绩卓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每4年开展一次。2018年,第八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省本科高校获7个一等奖、35个二等奖,一等奖数和获奖总数排名全国第3,高职获奖数位居全国第5,均取得历史最好成绩,体现了我省广大教师在立德树人、严谨笃学、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展现了我省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高质量高水平。
7. 科学技术三大奖全国领先。陕西高校累计获国家三大奖166项,“十三五”期间高校获奖数保持在全国前6。在全省获奖总数上高校年获奖数一直保持在65%左右。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全省获奖26项,其中高校主持和参与完成的19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73.1%,较上年度提升5%,首次同年摘得2项一等奖,我省高校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获奖数量位居全国第4,高等院校已成为陕西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8. 疫情防控形成坚强体系。面对新冠疫情考验,我们打赢了“长安大学疫情阻击战”“研究生考试顺利组考突击战”“学生隔离转运护卫战”“百万学生放假返乡大会战”四大战役,创造了全国高校疫情防控的有效经验,赢得了广大群众普遍良好反响,受到孙春兰副总理表扬,受到教育部肯定和支持。教育部给予了国拨经费资金倾斜,硕博计划较大幅度增加,支持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专项硕博计划,支持铜川举办省属本科院校,填补我省唯一地市没有本科层次院校的空白,支持以警官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筹建创建本科院校“警察学院”。
(四)教师队伍建设
1. 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加强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全面领导。在全国率先出台《省属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试行)》,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充分发挥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红色资源优势,深入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突出思想铸魂,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在全国首届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中,陕西高校获奖数和获奖率均居全国第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健全师德师风长效机制,打造了一批师德师风涵养基地;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强化年”活动,积极推进师德专题教育;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坚持对违反师德行为“零容忍”。通报了39名有失德违纪行为的教师,取消了70名教师的省“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称号。
2. 教师队伍的专业建设不断加强,综合素质大幅提升。学历层次不断提升。小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100%,其中专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99.35%;初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9.9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93.33%;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98.95%,其中研究生学历教师占教师总数14.79%,我省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任务基本实现。近五年,省属高校新进教师8000余名,其中具备博士学历比例达到72%以上,高校教师队伍逐步呈现高学历、年轻化的特点。职称结构日趋合理,中高级教师比例有所提升。小学专任教师中,中级职称约占41.57%,副高及以上占5.12%;初中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约占15.6%;高中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约占27.3%;高校专任教师副高以上职称3.51万人,约占46.6%。专业能力逐步提高。持续通过“国培计划”和“省培项目”等方式加强教师校、县、市、省四级培训,教师队伍师德素养、专业化水平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3. 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健全,教师活力得到激发。全面推行“县管校聘”人事制度改革。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公办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的归口管理,切实落实中小学的用人自主权。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2022年,全省交流轮岗教师达15946人,从城镇学校到农村学校交流教师9859人,其中名师、高级教师等5428人次,占交流轮岗教师总数的34%。全面下放高校用人自主权。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建立完善岗位总量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团队建设等实际需求和在校学生变动情况,适时动态调整,加大对高校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对高校拟入编人员实行备案制。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2022年印发《陕西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通知》,围绕健全制度体系、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建立信用和惩戒机制、实行评聘结合及严格聘后管理五个方面,落实高校职称评审权,进一步推进职称改革。
4. 教育人才工作成效显著,示范引领作用增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体系不断完善。实施“师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强师计划,基础教育“三级三类”骨干体系建设逐步完备。按照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相结合的模式,切实发挥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截至目前,中小学“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突破9.5万人,占基础教育专任教师19.3%。高等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陕西高校共有“两院院士”48人,国家级人才847人,省级人才1342人、创新团队75个,二三级教授1474人,修订了二三级教授评审条件,突出了服务贡献教育教学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应用。
5. 教师社会地位不断提高,职业吸引力不断提升。保障教师待遇落实。夯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健全完善义务教育教师工资与公务员工资增长长效联动机制和待遇保障机制,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随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同步增长。不断完善荣誉制度。积极开展评优树模工作,树立新时代三秦教师良好形象。完善教师荣誉体系,近3年来评选师德标兵246人、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奖励对象298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50个、优秀教师207人、优秀教育工作者44人、教书育人楷模27人以及师德建设示范团队164个、黄大年式教师团队46个、教育世家学习宣传对象20个等,发挥各类优秀教师和先进集体的示范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努力推进尊师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校园,通过对郝跃、张莎莎等一批先进典型宣介示范,严肃处理违规违纪教师,弘扬褒奖先进,树立良好教师形象,杜绝有悖师德的违纪违规行为的发生,推动全社会对教师的尊重,维护师道尊严,厚植尊师文化。
二、问题研究
(一)社情省情
1. 经济支撑不强。陕西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保障能力与教育发展需求不匹配,加大教育投入面临较大压力。相对陕西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事业费,我省中小幼各学段在全国的中游位次,中职及高校居后十位位次!
目前,我省教育经费使用面临最突出的问题包括:财政保障能力有限。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减税降费等影响,我省地方财政收入规模较小,教育财政经费来源有限。中央划转高校较多,我省财政负担巨大。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央划转我省原部属高校15所,日益增加的教育经费主要由陕西地方财政支出,加大了本来就紧张的陕西高等教育经费的供求矛盾。
2. 观念相对保守。陕西地处西部,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经济成分占主导地位。古城西安13个朝代在此建都,洪涝自然灾害相对较少,物华天宝,但长期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求稳怕乱,固步自封,创新创造思维能力不足,也还有着办教育花钱划不来等理念,社会各界协同支持学校教育不够、氛围不浓。面对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召唤,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使命,教育改革需要以新的姿态,只争朝夕,勇立潮头,高质量发展。
3. 学校筹资能力弱。我省111所高等学校,其中省属学校59所,“双一流”8所大学相较于北京上海及沿海省份高校对接社会需求、开展社会服务、获取社会支持做的不够,力度也较弱。省属高校发展主要靠财政资金维持日常运行,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社会等资源支持,学校这方面的意识也不强,能力也不足。民办学校更是靠学费和财政补助,没有形成社会服务等能力。38所省属公办高校,2019年至2021年三年中,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两项占总收入的比例平均值为91.3%,社会资源的支持不到10%。民办高校每年获得的财政资金总量约为3亿元,全靠学费运行。
(二)普遍性问题
1. 教育整体发展不均衡不充分。区域、城乡、校际之间差距依然存在,省会城市西安集中了大多数优质教育资源,陕南陕北大量乡村学校办学条件虽然得到极大改善,但是管理水平、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相对较弱。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群众对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存在需求强、供给弱、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整体形成了“中间高、两边低”的教育形态,即关中地区的教育资源和质量高于陕南和陕北地区,受教育年限有较大差距,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升。各学段教育发展不够协调,职业教育仍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薄弱环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不健全;高等教育工强理弱文落后,标兵渐远、追兵渐进。教育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2. 教师队伍建设短板问题突出。陕西有四所师范类型高校,师资培养供给各有侧重,但学科专业结构、师资水平都有短板。师范生培养改革有待深化,培养模式有待深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城乡之间师资力量配备不均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补充不到位、乡村教师吸引力不够、生育政策调整后女教师集中休产假造成的阶段性缺编,准入、招聘、交流、退出等机制还不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师德师风有待加强,学术道德问题突出,违规违纪问题时有发生;除正常合理流动外,部分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和省级“三级三类”骨干教师称号后不辞而别,这样的无序流动严重影响到当地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生态,造成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剧。
3. 教育评价改革有待深化。教育评价事关教育事业发展方向走势。我省是全国教育评价改革试点省份,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正在推进中,但存在着: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尚不完善,教育评价理论与技术尚显贫乏,教育评价存在着法律依据薄弱的问题,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评价数量繁多,教育评价的路径选择和技术路线不科学,针对性、实效性不足,评价结果使用功利化突出等弊端。探索多元化、分类评价方式的改革力度不够,科学评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综合治理能力亟待加强,教育督导体系仍需健全等。
(三)重点问题
1.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不高。学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有待优化。在部分城区公办园占比不高,存在“入公办园难”现象。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尚未建立。公办幼儿园收费动态调整机制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奖补机制须建立和完善,制约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运行保障问题亟待解决。
2. 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义务教育在区域、城乡、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优质教育资源大都集中在省会和市、县城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农村“两类学校”薄弱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教育公平程度有待提升,上好学难,“城镇挤”“大校额”“大班额”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3. 普通高中特色化办学不明显。县域普通高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教育教学等方面与城区学校存在较大差距;升学压力与升学率制约着普通高中教育的理性回归,推进深化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的有机协同机制还不完善,部门保障能力还不充分;普通高中同质化办学和唯升学率等问题普遍存在,一县一校一品,离“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4.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足。职业教育产教“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劳动力市场技术技能人才供应不足,不少地方和行业出现“用工荒”,技术技能工人高薪难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和经济社会发展与群众需求存在差距;省属与市属高职教育发展不平衡,还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职业本科的数量少,现仅有2所民办高职升格的本科院校,而且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内涵发展都有待改善。
5. 高等教育发展压力较大。大学尤其“双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本位思想不坚定。不少高校对人才培养的第一使命和根本任务、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本位等基本认识不够,本科教育教学投入、教育教学资源、领导工作精力、教师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四个回归”没有很好落实。省域内高校发展水平不均。我省有6所部属高校,49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但8所“双一流”大学省属高校仅“西北大学”1所,“双万计划”立项的一流课程省属高校仅占约37%,一流专业省属高校仅占约55%,反映出我省本科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发展不均衡,省属高校的竞争力亟待提升。“前甩后追”形势日益严峻。在各省均聚焦本科教育教学全面发力的形势下,我省本科教育教学想站稳当前位次,并在本科教育教学各核心环节跻身国内第一梯队的挑战愈发严峻。
6. 研究生教育与学科建设内涵不足。纵向比较,我省“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的进步速度明显加快,建设水平显著增强,排名位次持续向好。但横向比较,研究生教育与部分省市的排名位次逐渐拉大。“双一流”大学8所、20个学科,省属高校所占份额太小,只有西北大学一所。省内知名高校如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均未进入国家“双一流”之列。在学科评估中,A类学科江苏省第二轮比我省多11个,第三轮多33个,第四轮多53个;A类学科四川省第二轮比我省少5个,第三轮少2个,第四轮与我们持平。西安交大入选学科8个,数量与其实力和地位不相称,陕师大以教育见长,但教育学却与一流学科无缘;西工大、西农、西电、长大每所高校也至少应当再增加1个A类学科。此外,内涵建设需进一步强化,全省学科专业布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等需进一步加强,原始创新、标志性成果需进一步培育,高校办学活力需进一步激发和释放,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
7. 继续教育体系有待完善。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但我省成人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还不完善,缺乏长期的发展规划,定位目标不清晰、数字化战略推进缓慢。部分普通高校发展继续教育是以经济利益为导向,倾向于学历继续教育,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培训开展不够,关注社会效益不足,违背了继续教育的初衷,老年大学更是一票难求。
三、对策举措
(一)坚持理论创新,奠定全省教育发展的强大基础支撑
1. 严守立德树人之魂。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是我们的国之大者!我们的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大力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和“西迁精神”,在全省大中小学生中开展“请党放心强国有我”践行活动,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扎根西部、服务社会。成立陕西高校青年爱国奋斗宣讲联盟,开设“延安精神概论”“西迁精神”等精品课程,打造“红星陕闪”“小红专”等一批网络思政育人品牌;建立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积极探索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路径选择,努力实现教书育人有效载体的设立,绝对不让超越政治底线、价值底线、道德底线的任何东西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形成立德树人的理论创新体系,使立德树人根深叶茂、开花结果。
2. 突出“双主体”教育理念。双主体教育理念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成果。学校教育有两个重要的主体,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传统的我教你学,我讲你听有悖于教学相长,不符合教育教学规律,随着教育学的发展,双主体概念突破了传统育人模式。 “双主体”教学的核心是参与、互动、有效,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教学相长的融合教育方式。这种教学理念旨在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它不再是单纯强调学生的参与度,而是更加突出师生双方的互动,继而实现课堂的高效。学生主体的特点是全方位、整体性,也就是学生在学校参与的所有活动,都应该是学习活动。教师主体其根本追求就是要调动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唤醒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性,从而形成不同层面的两个主体交相辉映,使教育过程真正成为既是学生,也是教师生命体验的过程。我们要让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两个积极性都充分调动和发挥,积极探索和践行“双主体”教育理念,从而使教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成人成才的生命体验。
3.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党的教育方针是经过长期的实践理论总结形成的,是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具有全局性、方向性、战略性的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根本方针和行动纲领,是党和国家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从历史逻辑看,党的教育方针是一百年来党领导教育工作的经验集成,由过去的德智体到德智体美,再到德智体美劳的发展过程;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同志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提出并推动,毛泽东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包含重要要义,是伟大的智慧结晶。从理论逻辑看,党的教育方针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成果;从实践逻辑看,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指南。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最根本的核心主线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形成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基本途径方面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实践逻辑看,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必须深入学习把握新时代教育的总战略目标和任务,构建“五育并举”的教育体系,健全完善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我们要通过创新育人理念和方式方法,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4.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是国家战略,是战略层面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前瞻性的思想谋划设计,是落实和实现推动应有的系统考量。
(1)思想意识上提高对教育的战略性支撑性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凸显了教育的战略性。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而科技、人才、创新皆系于教育;坚持科技支撑、人才支撑、教育支撑,核心是教育支撑。总之,在现代化强国建设中,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而教育是根本,科技、人才、创新离不开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2)在发展谋划上要高位谋划抓顶层设计。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强顶层设计是抓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深刻认识教育是党和国家推动各项工作的“先手棋”,切实做好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持续全面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断使教育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相适应,同人民群众要求相契合,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
(3)在建设支持上增加教育投入,抓学位供给。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保障教育投入是基础。自2012年以来,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连续10年保持在4%以上;从我省层面来看,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从2012年的650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033亿元,每2年跨越一个百亿大台阶;我省连续2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增长大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19年高于5.82%,2020年高于4.91%),2021年调查了高校收费标准,2022年省政府列支了“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为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我们要按照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配置人财物,加强学校建设,确保学位供给,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条件。
(4)在解决问题上要敢于碰硬,回归教育本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质。我们连续出台了进一步规范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工作办法、普通高中招生办法,坚持严格“三同”招生,解决了幼儿园入园难入园贵、小学中学招生不规范、掐尖跨地域招生问题。联合九部门印发《“十四五”陕西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通过立法以省人民政府令颁布了《陕西省教育督导规定》《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支持推动了中小学幼儿园学校科学规范建设,学校建设与内涵发展同向同力。积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坚持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发展农民培训学院,办好老年大学社区学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同时继续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全面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使得教育始终按照本质规律走向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5.打赢“双减”“规民”两大战役。“双减”“规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两大战略世纪工程,民心工程。“双减”的核心要义是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过量的校外培训负担,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和家长精力负担。通过“双减”“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作业公示和作业时间控制制度。“规民”的核心要义是维护义务教育公益属性,保障人民群众接受优质公平义务教育。通过“规民”,推进“公参民”学校转公和纯民办学校规范办学,停办质量不达标学校;大力压减民办义务教育学位,核减民办学校招生计划,确保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规模省域占比不超过5%,县域均不超过15%。但“双减”“规民”不能只停在政府力量的推动要求层面,应着眼于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应双向互动,让广大民众知悉其背后的理论逻辑、科学知识和实践道理。我们应从党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从年轻一代成长成才的规律来找到理论支撑,获得群众共鸣与支持。
6.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格局。办好教育事业,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共同责任。学校要树立“学生为本”的理念,完善三全育人体制机制,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坚守综合育人主阵地。同时深刻认识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是教育的有效单元,良好的家教家风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加强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提升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能力,促进家校共育,实现家校合力。社会教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育的“试金石”也是“晴雨表”,更是不可或缺的家国情怀原动能,我们需要寻求教育发展的全方位考量,寻求科学的育人模式和理论支持,统筹全社会力量,营造全社会齐抓共管的教育生态,加大校外各类教育教学基地建设,深化研学和多种形式融入社会锤炼活动,共同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开创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7.树立“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理念。没有优秀的教师培养不出优秀的学生,没有优秀的教育管理者队伍造就不出优秀的学生群体,我们要加强教师教育队伍体系建设。
(1)办好师范教育。师范教育是教师队伍的最前端,决定着优秀人才培养的先决条件。要大力振兴教师教育,建设好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推动地方政府、高校和中小学协同育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院校参与的特色师范教育体系,认真培养好一大批教育类本科生,努力培养一批教育硕士,重点培养一批教育博士。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稳步提升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守好师范教育质量“生命线”。落实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省教育厅与宝威体育平台app下载协作共赢,政府学校共建“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和“教师发展研究院”,成立“教师教育创新与发展联盟”,建强做优教师教育,努力培养造就一批优秀教师。
(2)完善教师成长体系。要设计好教师从业入口,在岗成长及成才的系统。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和骨干体系建设,完善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体系,统筹国培计划、省培项目和专项培训,加强教师的全员培训,促进专业发展;完善省、市、县三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的“三级三类”骨干教师体系,实施“三级两类”的新时代基础教育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进一步形成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一体化的骨干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省教育厅已推出名师名家成长计划,让一批优秀教师通过自身修养提高和培养训练成名成家。
(3)建强教育管理队伍。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的管理队伍。这支队伍的素养水平和教育情怀决定着教育事业的态势走向,尤其市县教育局长和校园长队伍。我们要按照政治家、教育家、专家三位一体打造和塑造这支队伍,让其真正把大局定方向、引导教育事业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科学谋划计划规划,深挖外界资源潜力,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内部力量和外部资源支持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强教育局长、校园长及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升培训,打造省市县三级优秀校园长和省级领航校园长、骨干教师。
(二)明确目标要求,系统建立健全全省教育发展体系
“十四五”时期,陕西省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和更均衡更有质量的教育,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全面推动新时代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建设,全面建设学习型社会,在教育现代化进程中走在中西部前列。立足“十四五”发展目标,按照“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高等教育一流有特色,继续教育学历与培训并重”的总体思路,统筹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聚焦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加大投入力度,不断深化改革,重点统筹推进以下几项工作。
1.推进基础教育提质攻坚。基础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没有强大的基础教育也难有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是总体上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既面临着改善条件、完善制度的任务,又要通过转变观念、深化改革,不断提高质量。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落实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办法,大力支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创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区)。统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完善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扩大城区教育资源供给。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乡村学校标准化建设,打造“温馨校园”。促进普通高中多样特色发展,统筹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促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基础教育“三个课堂”,并不断丰富内涵、拓展外延。
2.促进职业教育增值赋能发展。落实职业教育“类型教育”地位,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国家“双高计划”高职院校建设引领发展,实施省级“双高”建设项目,创新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推进中高职有效衔接,畅通中职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渠道,继续搭建好职业教育立交桥。巩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地位,落实国家职普协同发展政策要求,促进中职学校“双达标”和“高水平示范”。大力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积极稳妥推进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改革。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促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3.加快高等教育高水平有特色发展。按照“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的总要求,以“双一流”为牵引,发展有特色高水平的我省高等教育。
(1)支持各级各类学校找准定位,持续发力,提高水平。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五大高等学校职能,“双一流”大学要扎根陕西,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向全球发出陕西高教声音;省属重点大学要立足陕西,面向全国,争取在世界发出陕西教育声音;地方应用技能型大学、高职院校要立足区域、地方、行业,在陕西争取向全国不断展示陕西高等教育风采。
(2)围绕国家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瞄准学科发展前沿理论和动态,瞄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和走向,加强学科专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管理,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升学科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持续增加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授权点。加强基础学科建设,扶持冷门学科,做强应用学科,积极发展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建立学科分类发展机制。设立若干省级交叉学科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级前沿学科中心,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持续加强优势传统学科建设,进一步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教材体系,健全紧缺急需学科专业的引导机制。
(3)以本为本,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聚焦高校优势学科专业,实施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支持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建设。实施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万计划”,建设省级线上、线上线下混合式等5类“金课”。推选一批高校省级教学名师,评选一批省级优秀教材,以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和一流成果打造一流本科。完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制度,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和新建普通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继续办好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打造“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亮丽品牌。
(4)打造西部研究生教育高地。我省8所双一流大学是国家高等教育高地。我们要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规模中的占比,努力扩大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实施研究生导师能力提升计划,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大力开展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立足研究生教育前沿,科学设计符合研究生教育特点的分层分类课程体系,加强研究方法课程与学术前沿课程建设,推进课程教材建设。加强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全方位全流程管理,支持培养单位定期开展质量诊断评估。构建长效机制,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
4.大力加强和发展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有力抓手和强力支撑,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助推器。要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发展农民培训学院,办好老年大学社区学院。树立正确的继续教育理念,强化公益属性,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主动服务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新办学模式,强化教学管理、质量评估和监控,切实提升继续教育质量。
5.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政府投入为主、学校服务社会、多渠道筹集经费机制,着力提高经费使用绩效。构建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共育合力。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进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稳步推进“3+1+2”模式的高考综合改革。构建新时代教师队伍发展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保障水平。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应用。支持高水平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强各级各类学校以各种方式进行的国际合作交流,提高教育的开放程度,深化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平台作用,构建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体系,打造“一带一路”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
(三)强化工作措施,持续推动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贯彻各级各类学校教书育人始终,加强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持续推动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师“大练兵”活动。全面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体系和长效机制,创建一批中小学德育工作示范基地、示范校和家校共育创新示范基地。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和美育工作,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全面加强劳动教育,推动带动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安全适宜、主题鲜明的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全学段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一体化发展,保证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大力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开展好一年一度的足篮排球省市县三级联赛和大中小学校“合唱艺术节”活动,让广大学生在锻炼中强健体魄,在歌声中抒发情怀、熏陶历练身心健康和家国情怀。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到实处。
2.坚持学校学位供给与内涵发展并重。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陕西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办法》(省政府令第222号),着力推进“十四五”陕西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进一步优化资源布局,指导地市科学合理推进幼儿园规划建设,不断扩大普惠性学位供给,解决好义务段学位供给不足难题,解决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欠账问题,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发展,加强骨干体系建设,发挥省示范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陕西省学前教育“四类基地”建设,推进幼小科学衔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着力提升全省义务教育内涵水平,启动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凝练办学特色,培育建设一批教育教学、课程建设、中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共育、劳动教育等示范基地,强化课堂主阵地,加强教研管理,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督导,着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以素质教育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施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大力推进省级标准化和示范普通高中创建工作,推动县域高中办学条件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3.加快推动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加强政府统筹和调控力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学校空间布局结构;健全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推进现代化学校制度建设,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消除义务教育“大校额”“大班额”,缩小城乡校际之间差距,推动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城乡学校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探索开展“组团式”帮扶,推广“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推广普及优秀教育教学成果,通过对口帮扶合作共建,教育教学成果输出等方式提升系统水平、城乡互助,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优质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建立省、市、县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结对帮扶体系;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保护随迁子女、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平等受教育权,建立特殊群体的就学保障机制和个性化帮扶机制,推动教育公平有效落地。
4.强力推动新的高考综合改革政策落地落实。高考综合改革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举措之一,是教育制度的变革,更是观念的革新,还是教育实践的革命,是我国考试制度渐进式的科学变革,是选拔制度的发展优化,带来教学组织形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等重大变化。为此,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考综合改革基础保障条件的指导意见》,今年6月我们印发了《陕西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按照“3+1+2”模式,陕西将强力推进新高考改革,完善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选课走班等配套制度,策划各级各类新高考专题培训,强化高中教师队伍建设,满足选课走班教学需求,确保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实施。
5.有效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面对人口流动和城乡发展带来的新变化,为了解决好农村“两类学校”及城乡发展差距,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师不稳定、优秀教师留不住、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员和城乡教师流动难等教师发展瓶颈和实际困难,积极落实《关于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指导意见》,按照“总量控制、统筹调配、按需设岗、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落实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对所属公办中小学在编在岗教职工的归口管理,实现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大力实施银龄计划,让身体健康、有情怀有担当的教师再返岗教学,弥补学科教师不足矛盾,切实落实中小学的用人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校长教师的积极性,激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动力。
6.“培养、引进、练兵”三结合,打造优质教师队伍。通过加大投入、政策平台支持、学校协同,支持办好宝威体育平台app下载、咸阳师范学院、渭南师范学院、学前师范学院等4所专门教师教育类学校,及相关学校师范类专业,确保教师队伍来源量的充足和质的不断提高。坚持遴选与培养、管理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基础教育教师校长队伍骨干体系建设。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分层递进式培养培训,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好用好高层次人才队伍,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全面下放省属高校用人自主权,建立完善岗位总量动态调整机制,畅通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坚持正确的人才流动导向,对高校拟入编人员实行备案制,加大对高校引进人才的支持力度。全学段系统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师大练兵、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凝练一批教育教学成果奖,打造一支优质教师队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省高校教师主动投身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
7.实施名师名家引领计划。在骨干教师和骨干校园长培养的工作基础上,陕西省教育厅进一步提升完善教师发展成长机制,实施“名师名家引领计划”。创新培养体制机制,通过政策支持、环境支持、个人努力、自我提升,组织给机会、创造条件,搭建高端发展平台,采取项目委托、专题研究、主题论坛、宣传推介等形式,支持培养对象提升教育理论素养,升华教育实践,凝练教育理念,让这些教师在社会上有影响度,在教育界有知名度,在师生中有认可度,打造一批在陕西有重大影响,在群众中有良好口碑,一批教师积极追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陕派教育家型教师校长,示范引领基础改革发展。以名师为引领,以名师工作室、名师基金、名师风采讲堂、教学名师奖为抓手,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多维度打造学校教师梯队,为教师营造能力提升的平台,打造“金师”。
8.有效深化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在推动全省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项目体系,通过项目来带动引领发展,凝聚共识、整合力量,持续发展已成为政府行业运行的工作机制。全省教育系统要不断优化深化项目带动战略引导教育高质量发展。在基础教育领域,持续实施学前教育提质扩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和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启动省级特色示范高中建设,开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省级实验区实验校、示范区示范校建设,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综合素质评价等重大项目。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质量推进国家和省级“双高计划”建设,开展“双达标”、职业技能大赛及文明风采展演、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竞赛等。在本科教育阶段,从课改与教改、教材与教法、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后、学生与教师,全方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重点围绕“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三个方面深化改革,通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硕博士点增设、学科评比等,实现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
9.积极推进教育国际化。教育从来就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组织和管理体系,而是合作共享创新发展的开放系统。陕西自古以来教育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兼容共赢,有着光荣的传统和优势,我们要开创陕西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建设“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现代化示范区,形成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推动涉外办学高质量发展,搭建涉外办学高质量发展牵引平台,加快中外办学资源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教材研发,开展办学水平和质量评估。打造“留学陕西”新品牌。规范来陕国际学生招生、培养、管理和服务,实施来陕留学质量提升项目,通过“留学陕西”“感知陕西”等品牌,切实提高来陕留学吸引力,加大留学生的数量,同时不断优化来陕国际学生结构。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省内高水平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实质性合作,通过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双导师制等形式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实施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项目,聚焦能源化工、航空航天、新材料、高原生态保护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等五大领域,做实“一带一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持续加大谋划和开展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走出国门境外借鉴学习交流,提升水平扩大影响。
10.努力推动教育治理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将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为根本遵循,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努力实现教育治理现代化。
(1)强化党的领导。深入贯彻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和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探索完善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保障,实现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落地,为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保驾护航,提供组织保障。
(2)加强依法治教。加大教育地方立法,健全各级教育部门执法机制,推动执法力量下沉。严格执行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推进决策、执行、管理、服务、结果公开。依法确立和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保障学校依章程自主办学,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把依法治理效能作为考核学校领导的重要指标,提升学校领导人员依法治校的意识与能力。
(3)强化多主体协同。建立健全高校学术委员会制度,构建学术民主和良好学术治理体系。强化行业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理事会制度,促进产教融合。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制度建设,加强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健全教育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完善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议事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各类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及学术组织,并努力发挥其作用。
(4)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顶层规划引导,加快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让数字化代替传统的教育组织体系,跨领域跨行业跨时空实现教育数字开发利用,加强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升级,落实数据共建共享共用;强化项目驱动提升全员数据素养,让数据多跑路让人少跑路,提高效率效能,实现集约集成资源整合高效使用。
来源:《教师报》12月28日
作者: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省教育厅厅长 刘建林